随着2021年特殊类型招生政策的公布,各省已陆续发布艺术类招生要求,长春教育培训网特制作2021年艺术类专业报考指南,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最新艺考动态、高校简章,解读艺考政策!
艺术类专业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中“艺术学门类”下设各专业(见下表),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下设各专业和“民族文化类”“广播影视类”等部分专业。
艺术学理论类 | 艺术史论、艺术管理(T) |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教育(T)、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TK)、流行音乐(T)、音乐治疗(T)、流行舞蹈(T)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影与制作(T)、影视技术(T)、戏剧教育(T) |
美术学类 | 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T)、中国画(T)、实验艺术(TK)、跨媒体艺术(TK)、文物保护与修复(T)、漫画(T) |
设计学类 | 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T)、陶瓷艺术设计(TK)、新媒体艺术(T)、包装设计(T) |
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播音事业开始于陕北革命老区,第一代播音员们往往形象端庄大方,声音高亢洪亮,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随着时代的变革,人们生活方式和主流意识开始发生变化,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声音、主持风格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亲和力较强,清新活泼的主持人更为受众接受。
到了现在呢,新媒体的出现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受众与主持人的沟通更为便捷,这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有独特个性的主持人在新媒体的平台中脱颖而出,迅速走红。这些现象和变化都值得打算学习播音主持这个专业的学者去思考,去探索。
由于新媒体点对点传播的特质,很多优秀的主持人都选择了喜马拉雅、荔枝电台等APP 软件建立自己的个人电台,或建立微信公众号来发布自己的声音并获得了大量粉丝关注,在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传统媒体中的主持风格也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所以借用最近很火的,马东对王菊说的,只有做到最大的不同才能最大程度被需要。其实对于播音艺考生来说,新媒体时代更是如此。
新媒体时代,主持人应该学会和善于利用新媒体扩大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传统媒体中,主持人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具有一定权威度,不可以太自我,而在自媒体中,主持人以完全自我的形象和受众交流,仅仅代表自己,在主持风格和交流感上,更接近受众,姿态更低,因此,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喜爱,加上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简便的特点,很多优秀的主持人都可以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并基于粉丝量组建了社群,进行进一步的线下活动。新媒体,给了主持人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使之不受平台的限制,让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未来将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原有主流传播渠道共生共存。
从业者的具体职责界限越来越模糊,“播音员”“主持人”“记者” 都只是一个称谓, 其本质都是“传播者”。
例如,微博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 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获得信息、交流意见的平台,人人都是 记者,人人都是主持人。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时,微博用户老榕改名为榕通 社,从不同于央视的角度报道叙利亚战况,因为报道方式和选取角度的不同,二者的报道有差距,结果央视的主持人和记者受到了观众许多质疑。
随着移动互联网到来,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这要求主持人的态度 和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信息,反而更加注重自身的 主动性和参与性。
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应该加深对受众的了解和互动。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正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中,最活跃的有机组成,对此,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如果我们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新媒体,就有可能没饭吃,相反,如果抓住了这个机会,也许我们就会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机会。
播音员主持人这个群体,是最直接和受众进行交流,直接拥有媒体话语权的群体,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只要选择好切入点,做出具有个人特点的节目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就。
碎片化阅读出现的场景大多都是公交车、地铁上,以及排队等待的时候。如果现在人人都骑自行车,估计想碎片化阅读也没这个本领吧。这么看来,碎片化阅读挺好的,起码比不阅读稍微强一点,与碎片化阅读相对的应该是深度阅读,但不管是深度阅读还是碎片化阅读,我们都不能忘记一个重要的消化过程-思考。
我们暂且不说深度阅读能给人们带来多少好处,我们仅说有思考的碎片化阅读和没有思考的碎片化阅读。
思考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古时候的思想家、圣人,比如孔子、老子,他们受时代的限制,其实看的书非常少。因为古时候书本身就少,传播也困难,孔子无非也就读过几万字的竹简。但凡现在读过高中的人,看的书都超过了孔子看的书,但是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了孔子,而我们没有,会不会就是因为他思考了我们没有思考呢?
碎片化阅读加经常性的思考,应该还是蛮有意义的,看到新闻之后,停下来在脑子里过一遍,问问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也许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更能让我们思想独立吧。用有限的时间享受阅读带来的宁静,应该也是舒缓焦虑的一个方式。
下面我们要说说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了,有句话叫做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一个人用大块时间,看了很多很多书,但是依然不思考,会不会成为在下叶良辰,今日给叶良辰一个面子,他日必有重谢这样的网络爆文呢。
碎片化阅读,离不开人们时间的碎片化,以及阅读工具从书本变成了手机。碎片化阅读能给我们带来咨询,让人们多了谈资,看新闻、娱乐八卦、旅游咨询这些内容的时候也没必要花费大块的时间。
但是如果仅有5分钟,用来看学科著作恐怕没什么效果,2分钟回顾,2分钟阅读,1分钟思考,这样的效率显然低下。
最终发现,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管是碎片化阅读还是深度阅读,都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依赖,合理搭配,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